【世界预防中风日】警惕脑内“交通事故”!这份中风防治指南请收好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主治医师 朱晓晨
一、中风:脑内的“交通大瘫痪”
中风(脑卒中)就像脑内突然发生的“交通事故”:要么是血管“堵车”(脑梗死),要么是血管“爆胎”(脑出血)。结果都一样——脑细胞缺氧罢工,很可能引发偏瘫、言语不清、口舌歪斜、昏迷等症状,甚至遗留终身,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脑血管疾病的“催化剂”。长期吸烟、酗酒、熬夜都可能加速血管老化;而久坐不动、肥胖,会使血液粘稠“难流”。
以下是一段触目惊心的数字:全球每6秒就有1人死于中风;中国中风发病率世界第一,每年新发病例约550万;70%以上的幸存者遗留残疾,40%重度残疾。
世界预防中风日的意义,就是提醒您:“别等中风后才后悔——现在预防,永远不晚!”
中西医共识的危险信号(FAST口诀):
“F”ace(脸):微笑时嘴角歪斜;
“A”rm(手臂):平举时一侧无力下垂;
“S”peech(言语):说话含糊像含热豆腐;
“T”ime(时间):立即拨打120,时间=大脑。
下面为大家带来一些中医预防中风的小建议:
一、中医防中风:养生“三板斧”
1. 代茶饮:
山楂决明茶:山楂(辅助消脂)、决明子(泻火通便)、菊花(清火疏肝),煮水代茶。适合高血压、高血脂、以及便秘人群。
丹参红枣茶:丹参(活血化瘀)、红枣(补血健脾)、枸杞(养肝补肾),适合气血不足的中老年人。
小贴士:舌苔厚腻者可适当增加陈皮的用量,痰湿体质慎用红枣。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2.足浴方:
经典活血方:艾叶+红花+生姜,煮水泡脚20分钟(水温40℃左右)。适合手脚冰凉、血液循环差的人。
降压安神方:钩藤+夏枯草+夜交藤+远志+菖蒲+磁石,适合高血压伴失眠者。
小贴士:糖尿病者需试水温防烫伤,皮肤破损禁用。
2. 穴位按摩:
风池穴(位于后脑勺两侧凹陷处):拇指按揉3分钟,缓解头晕。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三横指):按压可调节血压、缓解心慌。
太冲穴(位于足背大脚趾与二趾交界处):掐按降肝火,适合易怒人群。
可以边看电视边按摩,每日10分钟,全家一起做!
三、运动养生:
八段锦:推荐“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每天10分钟,改善血液循环。
散步:中医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建议每天走6000步,微微出汗即可。
小贴士:避免清晨空腹剧烈运动(易诱发中风)!
四、中西医结合防中风核心建议
1.控血压:西医吃药+中医限盐(每日≤6g,中重度高血压盐要更少),少吃或不吃咸菜、腊肉、腐乳等。
2.戒烟酒:吸烟伤血管,喝酒升血压——中医说“酒为湿热之毒”,限量!
3.睡子午觉:晚上11点前入睡(养肝血),午休30分钟(护心脑)。
五、中医特色食疗方
1.三七蒸蛋:鸡蛋+三七,搅拌蒸熟,每周2次(活血不伤正);
2.天麻鱼头汤:天麻+鳙鱼头,适合头晕人群(熄风通络);
3.山楂陈皮饮:山楂干+陈皮煮水,饭后喝(消食化瘀);
体质适配指南:
1.痰湿体质(肥胖舌苔厚):多用薏米、冬瓜;
2.阴虚体质(口干便秘):加银耳、百合;
3.阳虚体质(怕冷乏力):适量生姜、肉桂。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句话总结:防中风饮食要“三低三高”(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高钾、高抗氧化)!
记住,防中风不是老年专利!从30岁开始保养血管,才能在未来收获一颗“不老的心”和“灵光的脑”。世界预防中风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