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新闻中心

2025年心身医学绿色治疗会议系列专题报道(三)
——国学与心理治疗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07-03
字号: + - 14

  6月21日下午,“2025心身医学绿色治疗学术会议—国学与心理治疗论坛”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杨秋莉主席的致辞中拉开了帷幕。本次论坛的另一位主席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韩布新教授。论坛通过医师报TV、视频号、微博健康、新浪直播间、知乎、百度健康、白大褂、搜狐平台同步直播,累计播放量达43.8万余人次。该论坛精心策划6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从多个维度对心身医学国学与心理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解读。他们的报告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国学与心理治疗的窗口。

图片4.png

该论坛第一位主持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韩布新教授担任。

图片5.png

  首先,本论坛第一位演讲者,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杨秋莉教授做了题为《中医学的诊疗模式与叙事医学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的学术讲座。杨教授从中国诊疗模式与医学模式为切入点,指出“时—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对于心身疾病的临床诊疗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其进一步指出叙事医学的核心,包括“二个核心、三要素、三个焦点、四对关系、五大特征”,并进一步强调医学人文的思想“医病先医心,养心重调神”,为心身疾病的中医诊疗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宝贵思路。

图片6.png

  下一位演讲者是首都师范大学的罗劲教授,罗教授分享的题目是《基于情绪相生相克的心理调节原理》。罗教授以一个鲜活的比喻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认知重评”的核心内涵。他指出,这一机制是心理治疗起效的关键枢纽。而其内在机制则是大脑情绪调节系统的“指挥官”——前额叶皮层,正是凭借其自上而下的调控网络主导着情绪的起伏轨迹。然而当人体陷入应激状态时,原本有序的调节链条就此失衡,导致情绪失控。而中医智慧中的情绪相生相克理论,突破了西方“垂直控制”的线性思维,并非依靠单向压制,而是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的喜、怒、忧、思、恐等情绪间的相互滋生与制约,构建起一个环环相扣的动态平衡系统。这种平衡互制的内在机制,在相生相克中维系着情绪生态的和谐稳态。

图片7.png

  第三位演讲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郭蓉娟教授,郭教授分享的题目是《认知成长之旅——儒释道医交响曲中的生命觉醒》。郭教授根植于儒释道医的智慧沃土,将《论语》的修心之道、《金刚经》的观照智慧、《道德经》的辩证思维与《黄帝内经》的情志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理论经纬交织,在古今智慧的交融碰撞中,搭建起提升自我认知的心灵桥梁。在此基础上郭教授提出了认知成长疗法,并介绍了认知成长疗法的六大核心模块:结缘、觉察、觉知、觉悟、觉醒与成长,这套融合东方哲学思辨与现代心理科学的疗法,以国学文化的深厚底蕴为锚点,通过六大模块的螺旋式上升,为心理治疗提供了兼具文化根脉与现代视角的全新路径。

图片8.png

  接下来,主持权交回到了杨秋莉主席手中。她首先介绍了韩布新教授,韩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精准与整合——阖域健康的中医视角》。韩教授率先阐释“阖域健康”的核心内涵,同时,韩教授又进一步概括中医心理学的特点包括:精准性、整合性、转化性、精神性、全息性,并对每个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精准性确保靶点清晰,整合性构建系统方案,转化性激活自愈潜能,精神性锚定生命本质,全息性贯通表里内外。这些特性既坚守中医“整体观”“辨证论”的基因,又与现代心理学的精准干预、整合治疗不谋而合,为当代人破解心理困境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图片9.png

  下一位演讲者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曾海波教授。曾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用心若镜:静观与对话的融合实践》。曾教授就“静观”与“对话”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阐释,指出静观”与“对话”整合的前提是契合,具体包括四方面,①观察:不带评判的观察,看到生命整体镶嵌于每一个当下;②不二:手段与目标的合一(不二分),放下功利性和目的性;③至简:对话的无公式可循,静观的只是看着;④接纳:如实呈现和映现,让一切如其所是。同时,曾教授线下开展“静观·对话实践工作坊”,展开质性研究,在实践中探索“静观”与“对话”融合,为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图片10.png

  该论坛的最后一位演讲者是陕西省人民医院的张天布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不同文明阶段的时代心理病》。张教授指出,心理活动的形成依托于生存背景,不同文明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差异,使各时期的基本生存焦虑特征呈现阶段性侧重。这种焦虑特征既构成社会整体的情绪基调,也成为该文明阶段普遍人格特征的心理基础。而各文明阶段会衍生出独特的文化形态,以此针对性地化解相应的心理困境。其详细说明了,农业文明的时代病为孤独寂寞,工商业文明的时代病为焦虑症,信息文明的时代病为身份解离。因此,张教授提出,现在所谓的心理困境在未来可能是常态心理现象,所以,在心理治疗中不是要“治”,而是要“养”。需要用慢生活的体验来修补其人格中的罅隙和裂缝,为心身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片12.png

  本次国学与心理健康论坛的最后由论坛主席韩布新教授致闭幕辞。韩教授高度赞扬了各位演讲嘉宾的精彩表现,并感谢所有与会者的积极参与。韩主席表示,通过本次论坛,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身医学绿色治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国学心理治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治疗理念和方法,与现代心身医学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互补性。它强调 “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的整体观,注重从人的整体状态和内在平衡出发,这种绿色、自然、和谐的治疗理念,正符合当今社会对健康的新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能够进一步推动国学文化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为更多人的心理健康贡献力量。

文/董凯强

图/董凯强

审核/郭蓉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