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课堂 · 科普园地

健康课堂

【铭科领航·眼科】跟师感悟:五十余载守护光明,用心诠释大医精诚

作者:梁笑语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19岐黄班 发布时间:2025-08-06
字号: + - 14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19岐黄班 梁笑语

为传承岐黄薪火,弘扬中医智慧,即日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将陆续推出【铭科领航·眼科】系列内容。

韦企平教授及其团队深耕中医眼科领域,精研韦氏眼科世家医术与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以40余年临床经验与创新理论,守护万千患者的视觉健康。

本系列将汇集韦企平教授及其团队提炼的视神经疾病、黄斑病变等诊疗科普知识,以及青年医者的跟师传承心得,记录针药结合的临床突破之路。

守护光明.jpg

我初次见到师爷韦企平教授,是在门诊。很难想象,这位精神矍铄的大夫已在眼科领域深耕五十余载。尽管已至古稀之年,他仍雷打不动地每周三次前往门诊,为患者诊治并进行针灸治疗。他那充沛的精气神,甚至比我们年轻人还要足。

我跟随韦老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门诊。他的门诊时间安排得极为紧凑,主要做两件事:针灸和问诊。

清晨的针灸

为了不耽误后面看病,韦老早上六点半就到医院开始给病人扎针。针灸治疗室里总是坐满人,有时候连治疗室外的椅子都满员了。韦老就穿梭在病人中间,从这头扎到那头。半个小时起针后,马上又有新的病人坐下等着扎。最忙的时候,一直要扎到快八点,才能卡着时间去诊室。

来扎针的除了大人,也有不少小孩。孩子们一般七点半以后才来,排排坐着。胆子大的会直接喊“韦爷爷”。韦老会挨个问他们“吃不吃糖啊?”沾小朋友的光,有时候我也能蹭到一颗。小孩子大多是怕针的,但韦老手法准,下针又轻快,就不那么疼了。时间长了,很多孩子就习惯了,扎针时不哭不闹,有的还坐得直直的,好像要给别的小朋友做个榜样似的。

门诊的日常

韦老门诊从八点开始,三十多个号早早挂满了,但总有挂不上号的患者来诊室门口,希望能加个号。面对患者,韦老从不吝啬时间与耐心,加号是他的常态,患者一多,门诊到十二点都难以结束。韦老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近的有河北的,远的甚至从新疆、广东等地专程跑来。为减轻外地患者的经济负担,韦老会尽量一次多开几副药。如果病情允许,还会建议患者直接在当地医院治疗。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纵使医术高超,韦老也有无法治疗的病人。面对失明不治者,韦老会诚恳甚至带着歉意地说“抱歉,我治不了。”同时也会实际地建议病人和家属不要再花冤枉钱到处求治,避免视力跟金钱两空的结局。

每一次跟随韦老出诊,总是能有所收获。他看病条理清晰,极有章法,问诊过程如春风化雨,自然流畅,却又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关键信息。遇到典型病例,他会向周围的学生讲解,常令人茅塞顿开。

跟师的日子,不仅是在学习辨识眼疾、运用针药,更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医者。我渐渐明白,韦老身上那种超越年龄的旺盛精力,绝非仅仅源于强健的体魄,更深植于他对眼科事业的诚挚热爱,和对患者的深切悲悯。韦老用他的一言一行告诉我:当医生,医术重要,但一颗为病人着想的心,也许更重要。他像一盏不灭的灯,用毕生所学所悟,照亮患者晦暗的眼眸,也照亮了我们这些后辈的懵懂心路。

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廖良

审核/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孙艳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