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养生,重在“收藏”——为冬季打好养生基础
中医认为,霜降是“秋金”与“冬水”的过渡时期,养生重点应从“秋收”逐渐转向“冬藏”。此时做好保养,能为安稳过冬打下坚实的基础。
饮食篇
民间有谚“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此时进补,是为身体“储存能量”的关键一步。
1.“平补”为主,重在健脾养胃
霜降时节,不宜大补特补,而应选择性质平和、能增强脾胃功能的食物。推荐食材有山药、南瓜、小米、红枣、蜂蜜、莲子。
2.防秋燥,更要防“凉燥”
霜降时节干燥中已带寒意,是为“凉燥”。需多吃润肺生津、温润的食物。推荐食物有:柿子、白萝卜、梨、板栗: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是霜降的时令滋补佳品。
3.少食辛辣,保护肺气
避免过多食用姜、蒜、辣椒等辛散之物,以免发散阳气,与“收藏”的节气特点相悖。
起居篇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消耗阳气。早晨不必起得太早,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后再进行户外活动。
同时秋冬寒邪盛,注意保暖。“寒从脚起”,注意脚部的保暖,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可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驱寒活血。腹部、膝关节也是寒邪容易侵袭的部位,要注意保暖,防止寒邪侵袭。
其次室内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一盆水,保持空气湿润,避免因干燥引起的咽干、皮肤瘙痒等问题。
运动篇
霜降后,运动量不宜过大,出汗不宜过多。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慢跑、健步走等和缓的运动。
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再进行户外锻炼,此时气温回升,可避免冷空气刺激诱发心血管疾病。
运动前务必充分热身,因为天气寒冷,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会降低,容易受伤。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穿好外套,防止着凉。
情志篇
草木凋零,万物萧瑟,人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此时要学会自我调适,保持内心平静、乐观。
可以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练习书法,品茶,或与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收敛神气,以适应节气的“收藏”特性。
预防篇
霜降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高发期。一定要注意保暖,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
气温下降,人体受冷后胃肠易发生痉挛,是胃病的高发期。注意腹部保暖,饮食温和,定时定量。
冷空气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催化剂”。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群,要特别注意防寒,清晨起床动作要慢。秋冬季节血压的波动明显,注意监测血压。
主任医师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医脑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障碍、焦虑抑郁、失眠等。主持及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重大新药创制、国自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近150篇,其中SCI 16篇,参编著作17部,其中主编9部,牵头发布抑郁障碍团体指南1部,拥有发明专利2项、著作权1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等各级各类奖项近20项。迄今培养博士后1名、硕博研究生30余名。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及优秀管理人才。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内科老化与记忆中心访问学习。现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委、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中医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主委、内科分会副主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环球中医药杂志第五届编委等职,为《中医杂志》和《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审稿专家。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5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