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科领航·耳鼻咽喉科】一翻身就天旋地转?小心是耳石症!
为传承岐黄薪火,弘扬中医智慧,即日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将陆续推出【铭科领航·耳鼻咽喉科】系列内容。刘大新教授及其团队深耕中医耳鼻咽喉领域,精研中西医结合之道,以精湛医术与深厚底蕴,守护万千患者的感官健康。本系列将汇集刘大新教授及其团队精心打造的科普知识,以及青年医者的跟师成长感悟,记录从理论到临床的蜕变之路。

“早上醒了想翻个身,突然天旋地转,感觉天花板在转圈圈,连眼睛都不敢睁!”“低头系个鞋带,猛地抬头就晕得站不稳,缓了好一会儿才好”……生活里这些突如其来的“眩晕暴击”,可能不是颈椎病,也不是高血压,而是耳朵里的“小石头”出了乱子——医学上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耳石症。
先给大家科普个冷知识:我们耳朵里真的有“石头”!在耳朵深处负责感知平衡的内耳里,有个叫“椭圆囊”和“球囊”两个结构,上面附着一层碳酸钙结晶,这些半毫米大小的“耳石”,就像平衡系统的“小砝码”,能帮大脑判断身体的位置变化。可一旦这些“小砝码”因为某些原因脱落,掉进负责感知旋转的“半规管”里,麻烦就来了——当你翻身、抬头、低头时,耳石会在半规管的液体里“滚来滚去”,误导大脑产生“身体在剧烈旋转”的错觉,这就是耳石症眩晕的真相。
一、怎么快速识别:耳石症的“3个关键信号”
耳石症的眩晕很有“个性”,和其他眩晕比起来很好区分,记住这3个特点,自己就能先初步判断:
第一个信号是“位置诱发”。眩晕不会无缘无故来,一定和“改变头位”有关,比如躺下、坐起、翻身、低头捡东西、抬头看天花板,甚至快速转头时才会发作。如果是走路、坐着不动时突然晕,那大概率不是耳石症。
第二个信号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发作时天旋地转的感觉特别强烈,可能还会伴有恶心、想吐,但通常只持续几秒到几十秒,最多不超过1分钟,头位固定后很快就能缓解。不像梅尼埃病,眩晕会持续20分钟到几小时,还会伴有耳鸣、耳朵闷胀。
第三个信号是“反复出现”。第一次发作可能以为是偶然,但如果同一个动作(比如右侧翻身)反复引发眩晕,就要高度怀疑耳石症了。
这里要特别提醒:耳石症虽然名字里有“良性”,但发作时突然的眩晕很容易让人摔倒,尤其是老年人,可能造成骨折、头部外伤等严重后果,所以出现症状千万别不当回事。
二、治疗耳石症:医生“掰头”比吃药管用
很多人晕了就想吃药,但耳石症的治疗偏偏是“物理疗法”最有效——这就是医生常说的“耳石复位”,通俗讲就是通过特定的头位变换,让掉进半规管里的耳石“滚”回原来的位置。
目前最常用的是“Epley手法”和“Semont手法”,整个过程不用打针、不用开刀,在诊室里就能完成。比如Epley手法,医生会让你先平躺在床上,头向患侧转45度,保持几十秒后快速躺下,头悬在床沿外,再等几十秒后慢慢转头,最后坐起来——就像跳一支“头部瑜伽”,多数患者经过1-2次复位,眩晕就能明显缓解。
有些朋友复位后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头晕、走路不稳,这是“耳石残余效应”,通常几天到一两周会慢慢消失,医生可能会开点改善内耳循环的药,或者教你做“前庭康复训练”(比如走直线、闭眼站立),以帮平衡系统尽快恢复。
这里要提醒大家:耳石复位看似简单,但一定要让专业医生操作!自己在家照着视频学“复位”,很可能因为判断错耳石脱落的半规管,越掰越晕,甚至加重症状。
三、预防耳石症:记住这4个“护耳石”小习惯
耳石症虽然容易治疗,但复发率不低,尤其是中老年人,所以预防很重要。记住这4个小习惯,帮你减少耳石“出走”的风险:
1.避免突然的头位变化。比如起床时别猛地坐起来,先侧躺一会儿,再慢慢坐起;低头捡东西时先蹲下,别直接弯腰低头;转头时放慢速度,尤其是开车、走路时,避免快速转头看东西。
2.保护耳朵,避免外伤。耳朵受到撞击、用力掏耳朵,都可能影响内耳的耳石附着,平时戴耳机别开太大声,游泳时做好耳朵防水,减少内耳感染的风险。
3.控制基础病,减少耳石脱落诱因。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可能会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和耳石的稳定性,平时要按时吃药、定期体检,把指标控制好。
4.复发后及时就医,别硬扛。如果之前得过耳石症,再次出现位置性眩晕,别想着“忍忍就过去了”,尽早去医院复位,越早治疗,恢复越快,也能避免长期眩晕导致平衡功能下降。
最后想跟大家说: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占所有眩晕患者的近三分之一,但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走了不少弯路,甚至耽误了治疗。记住“位置诱发、秒晕秒好”这两个核心特点,及时找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医生就诊,大部分人都能通过简单的复位治疗恢复正常,不用再受“天旋地转”的折磨。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5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