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讲堂】当情绪“闹脾气”,五行音乐来“安抚”——中医教您用旋律疗愈情志
简介:中西医结合诊治神经系统各类疾病,如失眠、头痛、眩晕、焦虑、抑郁、更年期综合征等常见病,及中风、痴呆、帕金森、运动神经元病等慢性疑难性病症。
当情绪“闹脾气”,五行音乐来“安抚”
您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没遇到天大的事,却总觉得心里像压着块石头,吃不下、睡不香;或是一点小事就忍不住发火,事后又陷入深深的懊悔;又或是整日提不起精神,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其实,这些挥之不去的负面情绪,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情志失调了。
在中医看来,情绪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的五脏六腑紧密相连。当情绪长期“失控”,就可能引发“情志类疾病”。而古老的中医智慧中,早就藏着一套用音乐调理情志的方法——五行音乐疗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五脏藏“情志”,失衡则生病
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也就是说,我们的五种核心情绪(怒、喜、思、悲、恐),分别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肝主怒:肝就像一位刚正不阿的将军,负责疏导全身的气机。当肝气郁结,人就容易暴躁易怒,或是闷闷不乐、唉声叹气;而长期暴怒,又会反过来伤肝,导致头晕头痛、睡眠不安。
心主喜:心是君主之官,掌管着精神活动。适度的喜悦能让心神舒畅,但过度狂喜(比如突然中大奖后的亢奋),可能会让心神“失守”,出现心慌、失眠,甚至精神失常。
脾主思:脾像一位勤劳的管家,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如果思虑过度(比如反复纠结一件事、钻牛角尖),就会让脾的功能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四肢乏力等症状。
肺主悲: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相通。过度悲伤(如失去亲人后的长期抑郁)会耗伤肺气,让人感到气短乏力、精神萎靡;而肺气虚弱时,人也更容易多愁善感。
肾主恐:肾是先天之本,藏着一身的精气。突然受到惊吓(比如半夜被巨响惊醒),或是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会损伤肾气,导致腰膝酸软、尿频尿急,甚至影响生育功能。
当这些情绪长期“超标”,打破了五脏之间的平衡,情志类疾病就会找上门来,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都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
五行配五音,旋律能“治病”
既然五脏与情志息息相关,那有没有一种方法能通过调理五脏来改善情绪呢?中医给出的答案是:音乐。
古人将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恰好与五行(土、金、木、火、水)相对应,而五行又分别对应五脏。因此,不同音调的音乐,能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影响,从而调节失衡的情志。
角音(木)——疏肝解郁,治“怒”:角音的旋律像春天的树木一样舒展流畅,具有条畅肝气的作用。当你感到压抑、烦躁、易怒时,不妨听听角音音乐,比如《春风得意》《梅花三弄》,能帮助肝气升发,让一天都精神舒畅。
徵音(火)——清心安神,平“喜”:徵音的旋律热烈明快,如同夏日的阳光,能补养心气。如果你总是心慌心悸、失眠多梦,或是因为过度兴奋而心神不宁,徵音音乐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步步高》《喜洋洋》,帮助心神安宁。
宫音(土)——健脾和胃,解“思”:宫音的旋律沉稳厚重,像大地一样包容,能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对于那些因为思虑过度而茶饭不思、腹胀不适的人,宫音音乐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比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助力脾胃消化。
商音(金)——润肺降气,止“悲”:商音的旋律高亢悲壮,如同秋日的萧索,能宣发肺气。当你深陷悲伤、情绪低落,或是总觉得气短乏力时,听听商音音乐,比如《阳关三叠》《嘎达梅林》,能帮助缓解悲郁之情,让肺气顺畅。
羽音(水)——补肾益精,定“恐”:羽音的旋律清幽柔和,像冬日的流水,能滋养肾气。如果你常被恐惧困扰,或是腰膝酸软、失眠健忘,羽音音乐能帮你安定心神、补肾固本,比如《二泉映月》《渔舟唱晚》,为身体补充能量。
听音乐有讲究,这些细节要注意
五行音乐疗法虽然简单易行,但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控制音量:音量以“听清旋律,不觉得刺耳”为宜,一般在40-60分贝之间。过大的音量反而会扰乱心神。
专注聆听:听音乐时尽量放下手机、关掉电视,让自己沉浸在旋律中,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变化,而不是把它当成背景音。
结合其他调理:音乐疗法是情志调理的好帮手,但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如果情绪问题严重,还需结合中药、针灸、心理疏导等方法,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运动。
情绪是身体的“晴雨表”,当它出现波动时,别急着对抗或压抑。不妨试试打开一首对应的五行音乐,让流淌的旋律抚平内心的波澜。毕竟,在中医的世界里,最好的“药”,往往就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愿你能在音乐中找到内心的平和,让五脏安和,情志畅达。
专家介绍
韩振蕴,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医脑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障碍、焦虑抑郁、失眠等。主持及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重大新药创制、国自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近150篇,其中SCI16篇,参编著作17部,其中主编9部,牵头发布抑郁障碍团体指南1部,拥有发明专利2项、著作权1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等各级各类奖项近20项。迄今培养博士后1名、硕博研究生30余名。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及优秀管理人才。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内科老化与记忆中心访问学习。现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委、内科分会副主委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为《中医杂志》和《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审稿专家。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5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