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课堂 · 科普园地

健康课堂

​【医养身心】中医“咸”味智慧:调味即调身,藏着养生密码

作者:副主任医师 韦尼 来源:风湿病科 发布时间:2025-11-25
字号: + - 14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病科 副主任医师 韦尼

咸味是生活中最易感知的味道,海水、食盐的滋味皆属此类。《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素问?宣明五气》亦言:“肾属水,咸入肾。”结合中医实践,咸味的核心性味可概括为“味咸,多偏寒,属阴”,如同水一般温润偏凉,兼具滋养与疏导之效。

在经络和脏腑对应上,中医遵循“五味入五脏”理论,咸味是肾脏的专属味道,对应足少阴肾经,同时关联相表里的足太阳膀胱经。简单来说,摄入的咸味会优先作用于肾脏和肾经,助力肾脏更好地发挥“藏精、调水液”的核心功能。传统中医经典将咸味特性总结为三大类:软、下、补。“软”即软坚散结,如同松土一般,能化解体内痰湿、瘀血凝结形成的结节与肿块,比如甲状腺结节初期可借助海带、紫菜辅助软坚,痰湿郁结导致的肿块可选用昆布、海藻帮助消散;“下”指泻下通便、引热下行,能将体内停留的燥结或热邪排出,例如芒硝味苦咸性寒,可润燥软坚、泻下通便,海带也能缓解轻度便秘;“补”则是补肾益精,作为肾脏的营养味,海参偏温可改善腰膝酸软,鹿茸咸温能补肾阳、益精血,日常少量食盐也能辅助滋养肾气。

从中医视角来看,咸味兼具补肾益精、软坚散结、润下通便的作用,适量食用益处良多。它能滋养肾精,帮助肾脏“藏好能量”,改善肾精不足引发的腰膝酸软、精力下降、头晕耳鸣,适量食用海参、海带便有此效;同时能软坚散结、润下通便,对甲状腺结节初期调理和干燥性便秘缓解有辅助作用;还能维持身体水液平衡,比如夏天出汗多时,喝淡盐水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但食用需有度,过少会导致肾脏得不到滋养,精气不足,出现腰膝酸软、手脚无力、精神萎靡,甚至尿频、夜尿多,调节水分能力下降还可能引发排尿不畅、皮肤干燥或轻微水肿;过量则会加重肾脏负担,引发水肿、尿频、夜尿多,长期可能损伤肾功能,还会助湿生痰,导致舌苔厚腻、身体沉重、腹胀,甚至痰湿咳嗽,同时刺激脾胃,引起食欲下降、腹胀、腹泻,尤其对脾胃虚弱者影响更明显,且高钠会导致水分滞留,增大血管压力,引发血压升高,这与现代医学“高钠伤血管”的观点不谋而合。

生活中咸味食物和药物随处可见。常见调味料包括食盐、酱油、豆瓣酱、腐乳、蚝油、鸡精、味精、榨菜等,天然咸味食材有海带、紫菜、海参、蛤蜊等,中药里的芒硝、海藻、鹿茸、海马等也属于咸性味类。其中,海参、海带、紫菜、蛤蜊堪称中医眼中的“咸味滋补佳品”。海参是少数带咸味而性温的食材,被誉为“补肾益精的上品”,能滋阴养血、补肾填精,适用于肾精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产后体虚,或肾阳不足引起的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尤其适合中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日常调养;海带和紫菜味咸性寒,具有软坚散结、清热利水的作用,常用于调理痰湿凝结、体内结节及水肿等问题;蛤蜊味咸性寒,能滋阴明目、化痰利咽,适合阴虚体质导致的眼干、视物模糊,或因痰湿引起的咳嗽、咽喉不适。将这些食材融入日常烹饪,做成海带排骨汤、紫菜豆腐羹、清蒸蛤蜊等,既能提鲜增味,又能暗中调养肾气、润养津液、平衡阴阳。

中医讲究“辨体用食”,不同体质的人应合理选择和搭配咸味食物。肾阳虚者常见怕冷、手脚冰凉、夜尿多、精神不振、舌苔淡胖等表现,宜选性温的咸味食物,如海参、虾皮、鹿茸(遵医嘱)、海马(药用),有助温补肾阳、提升元气,且不宜多食海带、紫菜等偏寒食材,搭配温性食材同煮效果更佳,同时需注意适量摄入;肾阴虚者多表现为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舌红少苔、失眠多梦等,宜选性寒的咸味食物,如海带、紫菜、蛤蜊,可滋阴清热,搭配滋阴润燥食材烹饪,饮食上应避免辛热食物;痰湿重或脾胃虚弱的人则需控制咸味食材摄入,选择淡咸菜、少量虾皮,避免重咸、滋腻之品,搭配健脾祛湿食材,既能提味又助运脾化湿。

中医“五味入五脏,调和有道”,咸味与苦、甘、辛、酸四味的关系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制的智慧。咸味与苦味(苦属火,咸属水)相互制衡,多偏寒,同食过多易损伤脾胃阳气,需搭配温性食材中和;与甘味(甘属土,咸属水)相互调和,甘味能中和咸味的寒凉与滋腻,是理想搭档,日常食用咸味食物时搭配甘味食材可减轻伤肾、伤脾胃的风险;与辛味(辛属金,咸属水)相互辅助,辛味能温通经络、散寒,与咸味同用可增强补肾作用,平衡寒性,冬季搭配效果尤佳;与酸味(酸属木,咸属水)相互影响,同食过多易影响脾胃运化,少量搭配可提味增鲜,但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者需避免大量同食。

民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本质体现了中医“因地制宜”的养生智慧。北方偏咸是为了抗寒补肾,当地气候寒冷干燥,寒邪易侵体内消耗肾阳,咸味“入肾补肾”,可滋养肾精、固住阳气,抵御寒冷并留住水分;南方偏甜旨在健脾运湿,南方气候炎热潮湿,湿气易困脾胃,甘味能健脾益气、运化水湿;东部偏辣是为了祛湿散寒,东部多潮湿,辛味能温通经络、散寒祛湿,避免湿邪困体;西部偏酸则是为了润燥收敛,西部气候干燥,酸味能收敛津液、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等问题。

中医强调“五味调和”,烹饪中可通过多种方法平衡咸味,使其既美味又不伤身。用甘味中和,煮咸食时加少量冰糖、红枣等,能缓和咸味刺激、保护胃黏膜;用辛味调和,搭配花椒等辛温食材,可中和咸味寒性,避免不适;用酸味提鲜,凉拌咸食时加少许醋,能增味解腻、促进消化;选天然咸替代重盐调料,用海带、紫菜等天然食材提鲜,降低钠摄入;搭配健脾祛湿食材,如咸菜配小米粥、咸鱼炖土豆,可排湿、减轻肾脏负担。

中医顺应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冬季最适合适量多吃咸味食物。冬季寒冷干燥,阳气内收,肾脏主藏精、御寒,需要储藏精气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咸味入肾可滋养肾精、增强御寒能力,避免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同时润下通便,缓解干燥导致的大便干结。冬至后至立春前,寒邪最盛、肾脏对精气需求最高,此时适量多吃海带排骨汤、海参炖羊肉等咸味食物最为适宜,但“多吃”并非“过量”,需控制在健康范围内。

中医“咸味入肾”理论与现代医学“高钠伤肾”观点,本质上都强调咸与肾密切相关,需适度摄入,但视角不同。相同点在于两者都认可过量咸会伤肾,中医认为过量咸味会加重肾脏负担,现代医学则指出过量钠会增加肾脏滤过压力,引发相关肾病;不同点在于中医强调养生调理,认为适量天然咸味能滋养肾精、调节水液,而现代医学关注生理机制,核心是控制钠摄入量,不涉及补养。日常养生中,用天然咸味食材替代部分盐和酱油,既能借助中医理论滋补肾脏,又能控制钠摄入,避免“高钠伤肾”,兼顾传统智慧与科学标准。

举报

评论 2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东方治未病

转发了

回复

·

14小时前

第六篇诀别

转发了

回复

·

12小时前

这种特质可以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看看你有吗?济南日报·爱济南前天11:43

辽宁劳务品牌矩阵带动190万人就业

辽宁日报前天10:43

大人哪个牌子的益生菌好 成人益生菌品牌排行榜推荐

鲁网德州17小时前

闽人智慧|天宝陂:一渠清水 泽被千年新福建前天10:35

圆满成功!云南新闻广播14小时前

一份498元认证拿下800万订单,从海智在线看中国供应链“十年之变”

一份498元认证拿下800万订单,从海智在线看中国供应链“十年之变”-图1

一份498元认证拿下800万订单,从海智在线看中国供应链“十年之变”-图2

一份498元认证拿下800万订单,从海智在线看中国供应链“十年之变”-图3

一份498元认证拿下800万订单,从海智在线看中国供应链“十年之变”-图4

上观新闻前天21:26

流光金曲丨习惯晚睡

大象新闻18小时前

新华鲜报·规划建议新看点丨进出口平衡发展:“双轮”并进壮贸易强国“筋骨”

东南网前天10:10

3 图

粉墨叔叔15小时前·头条新锐创作者关注

苏州,男子发视频喊话:“请相关部门过来看看,给树木松松绑,帮帮它们吧!”原来,苏州相城经开区路边有一些行道树套有金属卡箍,如今已嵌进树干,男子看着于心不忍,于是发多条视频呼吁相关部门给树木“松绑”!网友:为什么这种事情要等着老百姓发现? 在城市日复一日的车水马龙中,除了行人与车辆,道路两旁还有无数沉默的“居民”——行道树。它们大多时候是背景板,是提供阴凉的工具,但如果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凑近细看,或许会听到无声的求救。 就在苏州相城经开区的路边,一场关于生命与束缚的对视,因为一位路人的恻隐之心而被搬到了聚光灯下。 这里并不是什么偏僻角落,但路边的景象却让人头皮发麻。原本为了固定幼苗、防止倒伏而套上的金属卡箍,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保护伞变成了令人窒息的刑具。 树干在生长,金属圈却早已生锈固定,于是树木只能强行吞噬异物,树皮被坚硬的铁环勒出道道深槽,有的甚至已经嵌进了“肉”里。 这就是那位过路男子目睹的场景,那些变了形的树干仿佛在进行着痛苦的呻吟,每一次向上生长,都是一种对自身组织的切割。 男子没有像往常的路人那样匆匆掠过,那种“看着疼”的直观感受让他无法视而不见。在他拍摄发布的画面里,这种残酷被放大了:本该舒展的生命被一道道生锈的枷锁死死箍住,那是物理意义上的“嵌入肌理”。 他不仅是记录,更是在急切地替这些大树喊话,请求把勒进身体的铁箍解开,给它们松松绑。这种对植物痛觉的通感,瞬间击中了无数屏幕前的人。 然而,当这一幕从情感共鸣转向现实追问时,更多荒诞的侧面浮现了出来。这一圈圈勒进树干的金属,与其说是树木的劫难,不如说是城市管理的死角。 为了防止小树被风吹倒而安装的设施,为何在树木长成大腿粗时依然无人问津?原本的安全措施,正在演变成真正的安全隐患。 如果继续任由金属“锯”进树干,这些大树最终会面临被横腰截断的风险,一旦遇到强对流天气,那个曾经支撑树木的金属圈,就会变成斩断树干、砸向行人的利刃。 当相关部门表示“已派人现场查看”时,网络舆论场的讨论已经切中了更深层的痛点。这不仅仅是苏州的孤例,许多城市的绿化带里都上演着同样的默剧。 不少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懒政”思维:只管栽种时的指标完成,不管存活后的全周期维护。 甚至有更犀利的声音质疑,这背后是否存在一种畸形的利益链——树勒死了,正好挖掉重新招标、重新采购、重新栽种,工程不断,流水不止。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现实中的处理流程。哪怕是这般肉眼可见的紧急情况,要想真的把那根铁丝剪断,可能还得经历一场漫长的行政公文旅行。 有人调侃,看了现场也没用,还得回去打报告、评估方案、找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走招标流程,原本一把钢丝钳就能解决的“举手之劳”,在繁冗的程序面前变得难如登天。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与那个只是出于本能同情而呼吁松绑的路人相比,显得何其冰冷和迟钝。 其实,这一起风波的核心,从来就不只是一棵树的死活,而是我们如何定义城市的“温度”。钢铁水泥构筑的空间里,绿色本该是最柔软的慰藉,代表着呼吸和生命力。 但如果这种绿色只是被当成了死板的装饰耗材,而非值得尊重的生命体,那么城市的精致外表下就难免藏着这种粗暴的伤痕。 好在,还有像这位男子一样的“守护者”。他不仅看见了树的伤痛,更用行动点亮了公众的善意。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不愿意习以为常的敏锐,那些被日常琐碎掩盖的角落才有了改变的契机。 每一次对细节的较真,每一份对“静默生命”的共情,都是在修正城市运转的轨道,让它变得不那么冷硬。 相关部门的快速回应是第一步,但如何跳出“不报不动”的被动循环,建立起主动巡查和维护的长效机制,才是对这份善意最好的回应。毕竟,除了那一层层审批和报告,有时候我们更需要的,仅仅是对生命本身最朴素的敬畏。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风湿病科

风湿病科

东方医院风湿科是东方医院中医特色科室,现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1人,其中博士毕业生6人,硕士毕业生2人,承担着多项国家级和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和教学任务。科室本着“立…

韦尼 副主任医师

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病以及间质性肺疾病、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