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课堂 · 科普园地

健康课堂

【世界血友病日】为什么受伤后血流不止?警惕这种“皇室病”的隐形威胁

作者:主治医师 廖俊尧 来源:血液病科 发布时间:2025-04-17
字号: + - 14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病科主治医师 廖俊尧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血液中缺乏特定的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它主要分为两大类:血友病A(由于凝血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由于凝血因子IX缺乏)。此外,广义上的血友病还包括血友病C(凝血因子XI缺乏)、获得性血友病以及血管性血友病等类型。

1. 类型

血友病A(经典血友病):最常见(占80-85%),因凝血因子 Ⅷ 缺乏或功能异常。

血友病B(Christmas病):较少见,因凝血因子 IX缺乏或功能异常。

两者均为 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多发,女性多为携带者。

2. 主要症状

异常出血: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或自发性出血(常见于重度患者)。

关节出血(常见于膝、踝、肘关节),反复出血可导致关节畸形(造成血友病性关节病)。

肌肉或软组织血肿:可能压迫神经或血管。

其他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颅内出血(可能危及生命)等。

3. 诊断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明确因子Ⅷ或IX的缺乏程度。

基因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类型,用于携带者筛查或产前诊断。

4. 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凝血因子活性为正常值的5%-40%,通常在外伤或手术后出血。

中度:凝血因子活性1%-5%,偶发自发性出血。

重度:凝血因子活性<1%,频繁自发性出血。

5. 治疗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制剂(如重组因子Ⅷ或IX)是主要治疗方法。

DDAVP(去氨加压素):用于轻度血友病A,可暂时提高因子Ⅷ水平。

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辅助控制黏膜出血(如口腔、鼻腔出血)。

预防性治疗:定期输注凝血因子,减少自发性出血(尤其对儿童患者)。

基因治疗:近年研究进展显著,部分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6. 并发症

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长期反复出血)。

血肿压迫导致神经损伤或缺血。

输血相关感染(如肝炎、HIV,现代凝血因子制品已大幅降低风险)。

抑制物产生(抗体):部分患者反复输注凝血因子后产生抗体,降低疗效。

7. 日常管理与预防

避免创伤:减少剧烈运动(推荐游泳、步行等低风险活动);

接种疫苗:建议接种甲肝、乙肝疫苗;

遗传咨询:有家族史的女性需进行携带者检测,孕期可通过绒毛取样或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

紧急处理:随身携带血友病标识卡,出血时及时就医。

8. 预后

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患者预期寿命可接近健康人群;

需终身管理,定期随访凝血因子水平和关节健康状况。

如有疑似出血症状或家族史,建议尽快到血液科就诊,接受专业评估与治疗。

小链接:

“世界血友病日”设立于每年的4月17日,这一特殊日子的选定是为了纪念世界血友病联盟的发起人——加拿大籍人士法兰克·舒纳波先生。舒纳波先生为血友病患者群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1989年起,为提升公众对血友病的了解与关注,世界血友病联盟决定将其发起人舒纳波先生的诞辰日4月17日定为“世界血友病日”。

相关科室 |

血液病科

血液病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液病科以中西医结合诊治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为特色。拥有教授、医学博士数名,技术力量雄厚,临床经验丰富。目前,该科设有普通病床24张,另备有无菌层流病床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