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春季,护脑有道——脑出血防治的中医智慧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脑病科 名医堂 主任医师 韩振蕴
杏林脑语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乍暖还寒之际,却也是脑出血的高发时节。很多人以为冬季寒冷才容易“中风”,殊不知,春季气温变化频繁、肝阳易动、血压波动大,正是脑出血防治的关键期。今天我们就从中医脑病学的角度,带大家认识春季脑出血的发病特点、预警信号及防治对策,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一、什么是脑出血?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小动脉破裂所致的出血,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据2018年全国脑卒中筛查数据显示,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已达1242万;每年新发脑出血患者约200万;病死率高达30%-40%,但若在发病3小时内就医干预,生存率可提升至80%以上。
二、为何春季高发脑出血?
春属木、应肝,主升发。中医理论指出“春气通肝”,而肝主疏泄、主血。春季阳气初升,肝气易亢,若情志不畅或外感风邪,极易诱发肝风内动、气血上逆,导致脑络破裂、卒中发作。
现代医学研究亦指出:春季昼夜温差大,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血压波动明显,高血压人群更易因血管破裂而卒中;此外,春季多风,气压变化、大风天气可能引发焦虑、烦躁,也是脑血管意外的重要诱因。
三、脑出血的常见预警信号
识别早期症状,是防止恶化的关键!
⑴ 剧烈头痛:85%患者形容“此生最剧烈的头痛”,多为突发性后脑钝击感;
⑵ 喷射状呕吐:伴随剧烈头痛时尤应警惕;
⑶ 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面部、手臂或腿部麻木无力;
⑷ 言语障碍:说话困难或理解障碍;
⑸ 视力模糊或突然失明:一过性失明或视力模糊;
⑹ 意识改变:突然神志恍惚、错认家人、失去定向力。
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就医!
易被误判的三种情况:
误以为低血糖猛吃糖果;
误当食物中毒吃止吐药;
误当“睡姿不对”忽视单侧麻木。
如出现症状“突发+剧烈+进行性加重”,务必立即拨打120送医!
脑出血急救黄金三法则
⑴ 将患者置于侧卧体位,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⑵ 记录发病时间,以便医生决定治疗方案;
⑶ 随身携带三样物品:医保卡、既往病历、用药清单。
切记:不要掐人中、喂水喂药、强行移动患者!这些行为可能加重出血或误吸风险。
四、中医如何看待脑出血?
中医视角: 中医将脑出血归属“中风”范畴,属“卒中”、“偏枯”、”风痱“类疾。其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或气血不足,病理因素为火、风、痰、气、血、虚。其核心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血溢脉外,清窍闭阻。
按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中医将脑出血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中经络者病位较浅,不伴神志昏蒙或神志恍惚;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伴神志改变,根据邪正虚实的不同,又有闭、脱之分,又可出现由闭转脱的演变。
治疗中经络者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中腑者通腑泄热;中脏闭证息风清火、豁痰开窍,脱证救阴回阳固脱。恢复期以经络病变为主,若因络脉空虚、风邪侵袭或阴虚阳亢、痰湿内盛复感风邪者,治以祛风通络、佐以扶正。
发病急性期应配合现代医学救治,中医干预多用于亚急性及康复期,可以有效减少复发率,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五、春季脑出血防治指南
1. 血压管理
监测血压,规律服药,血压波动较大立即就医;
避免情绪激动、劳累熬夜。
2. 情绪调控
春季阳气升发,情绪波动更大;
太极拳、八段锦、书画、园艺有助调畅情志。
3. 饮食调养
少盐少油,避免大鱼大肉、辛辣油炸;
少吃香椿、羊肉等发物,忌饮高度白酒;
多食绿叶蔬菜、山药、莲子、核桃等养肝健脑食材。
4. 适度锻炼
避免剧烈运动,宜缓慢、柔和如散步、太极;
清晨锻炼前注意热身,预防血压骤升;
有高血压、脑卒中史者,建议清晨8点后锻炼。
5. 辨体调养、防病于未然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脑血管健康筛查;
可到中医院进行“体质辨识”+“中医调养计划”;
高危人群应每年接受一次脑血管病相关专科检查。
春回大地,万物升发,正是调养身体、防病保健的黄金时节。脑出血虽凶险,但只要我们做到早识预警、科学防护、医患共管、中西协同,可以显著降低发病风险。中医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让我们顺应天时、调和阴阳,从春季开始守护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