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残日】残疾人防跌倒、强筋骨3大关键,让生活更安全
全国助残日是一个关注残疾人健康与福祉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我们期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我们身边的残疾人群体。今日,我将从中西医骨科的角度为广大朋友们提供一些建议,或许有助于提升残障群体的生活品质,预防肢体功能障碍引发的风险,减少潜在的身心健康风险。
残疾人常见功能障碍包括肢体、视觉、听觉、认知及精神障碍等类型。相较健全人,其日常生活存在显著差异,普遍面临行动受限、沟通困难、步态异常易跌倒及长期心理压力等隐患。其中肢体关节功能障碍和跌倒风险是最大威胁。如何降低这些风险和威胁,以保护残疾人群的健康呢?
首先,人体关节运动功能直接关联着日常的生存质量——从穿衣进食、行走蹲起,到交流、如厕、乘坐交通工具,这些基础的动作链条正是维系尊严的基础能力。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技能背后,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精密协作。脊柱是生命之轴,作为神经中枢和力学支撑;下肢的髋膝踝是运动引擎,支撑行走;上肢的肩肘腕指形成灵巧模块,实现抓握等精细动作。
要是身体某个部位因为受伤或病变没法正常工作了,这时候就得靠周围肌肉的加强锻炼来代偿缺失的功能,让不同的身体结构重新分工合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代偿性康复训练,比如:脊髓损伤患者通过加强胳膊和腰腹力量实现自己挪动身体,膝关节手术后的患者则通过一步步加强大腿肌肉的静态收缩练习来保持关节稳定。其实,这种代偿机制就是神经系统和肌肉群重新学习配合的过程,是中医里“以筋代骨”这种治疗理念,比如用艾灸刺激足三里穴位疏通经络,再配合推拿放松患处周围的筋络。
其次,许多残疾类型可能增加跌倒风险,而跌倒可能导致骨折、筋伤,进而加剧原有功能障碍,而这种连锁反应会形成恶性循环,使身体机能雪上加霜。要预防跌倒,残疾人朋友们可以做好这些防护措施:
1. 尽快熟悉周围环境,适应所处环境布局和周围人群情况;
2. 遇到复杂情况别慌乱也别硬撑,及时想办法请人帮忙;
3. 善用身边的助残设备及无障碍设施,学会判断哪些地方容易滑倒,哪些动作可能有跌倒风险;
4. 随时留意自己的身体平衡,别做没防护的危险动作;摔倒后先别急着马上爬起来,仔细感觉身上哪疼,看有无明显肿胀,大概判断有无骨折再动;
5. 根据个体生理特征及康复需求,科学选用适配的支具辅具支撑与保护,提升身体机能,降低跌倒风险;
6. 按时检测骨密度,健脾补肾强骨、改善骨质;
7. 多摄取富含钙质、优质蛋白及维生素D的天然食材,如乳制品、黑芝麻、紫菜虾皮等海产品,蔬菜和豆制品;
8. 中医提倡将药食同源的药材融入日常膳食,如用杜仲、骨碎补煲汤以强筋壮骨,枸杞山药粥可双补脾肾。骨骼坚实也可有效降低跌倒后骨折风险。
此外,残障群体还要重视日常情绪管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陷入自卑情结或过度焦虑。正值暮春初夏更迭之际,中医理论认为此时节人的情绪易随阳气升发而起伏不定,尤需注重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以防肝火上亢、心浮气躁。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发掘个人潜能、建立持续学习机制等途径,促进情志调达与气机畅通。例如主动发掘自身潜能优势、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通过持续学习提升内在价值,都能有效增强心理韧性。
通过全面优化生活自理能力与整体身心健康水平,让我们以温暖的臂膀拥抱身边的残疾群体,携手同行在平等权利铺就的康庄大道上,共享健康阳光的温暖,同品幸福生活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