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提醒:口歪、手麻别等!分秒必争!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 (神经内科2) 主治医师 朱晓晨
2025年10月29日,我们迎来了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提出的口号是“分秒必争,识别卒中,快速行动”,它不仅是现代急救医学的黄金法则,也与中医 “上工治未病” 及 “既病防变”的千年智慧高度契合。
在中医看来,卒中属于 “中风”范畴。古人云:“中风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 它将卒中比喻为被突如其来的箭矢或飞石击倒,形象地描绘了其发病急、变化快、危害大的特点。其根本病机多在于阴阳失衡,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大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一、分秒必争:中医解读“ FAST ”识别法
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误一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现代医学有“FAST”识别法,我们中医也有一套通俗易懂的识别口诀,助您快速研判:
F(Face-脸):是否出现“口眼歪斜”?
中医所谓“邪气反缓,正气即急”,即受邪的一侧面部肌肉会松弛,导致嘴角歪向健康的一侧。
A(Arm-手臂):是否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
《黄帝内经》言:“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气血阻滞,不能濡养筋脉,故见麻木不仁、活动不便。
S(Speech-语言):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或理解障碍”?
《医学纲目》指出:“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语”,此乃肾精不能上荣舌本,痰瘀阻闭窍络所致,痰浊瘀血阻于舌络,导致语言蹇涩。
T(Time-时间):一旦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拨打120!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不要犹豫,不要等待症状自行缓解!
切记: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信号,如突发性眩晕、剧烈头痛(如头炸裂般)、视物模糊、吞咽呛咳等,也可能是中风先兆。
二、治未病为先:中医养生防中风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预防中风,重在调和气血,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以下几点养生建议,请您收好:
1. 饮食有节:清淡饮食,避免肥甘厚味(大鱼大肉、油腻甜食),以免滋生痰湿。可适当食用山楂、芹菜、黑木耳、海带、薏苡仁、冬瓜等药食同源之品,可以起到活血化瘀、平肝降压、利湿化痰的作用。也可做些药膳,如山楂饮、天麻鱼头汤、荷叶粥、薏米赤小豆粥等。
2. 情志调畅:情志过极,最易生风。《内经》明训:“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暴怒狂喜等剧烈情绪,会致肝阳暴涨,气血逆冲于脑,瞬间诱发卒中。不仅如此,长期忧思悲恐,也会暗耗气血,滋生痰瘀,缓慢堵塞脉络,为中风埋下祸根。故养生之道,贵在守心。 切记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保持心境平和,便是最上乘的预防。
3. 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熬夜伤阴”,长期熬夜耗损肝肾阴液,导致阴虚阳亢,是中风的重要诱因。
4. 运动养生:坚持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能宣导气血,使经脉流通,但切忌过量运动或清晨空腹剧烈运动。
5. 定期调治:对于已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中医药在平肝潜阳、化痰降浊、活血通络方面有独特优势。定期找中医师调理体质,能有效降低中风风险。
三、既病防变:中风恢复期调护
对于已发生中风的患者,中医强调 “既病防变”,核心在于阻止病情进展、促进功能恢复并预防复发。急性期后,尽早介入针灸与推拿,能有效疏通经络、刺激功能重建。同时,根据患者气虚血瘀或肝肾阴虚等证型,辨证施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地黄饮子(滋肾开窍)等常用方药,以改善脑部循环、修复神经。还要配合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降低致残率,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康复。
结语
卒中虽凶险,但可防可治。让我们牢记 “分秒必争,识别卒中,快速行动”的口号,既掌握现代急救知识,也运用中医养生智慧。守护健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识别第一个预警信号做起。
愿天下无“风”,身体安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5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