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课堂 · 科普园地

健康课堂

【全国血管健康日】从饮食到按摩:一套让血管“返老还童”的中西医方案

作者:主治医师 朱晓晨 来源:脑病二科 发布时间:2025-05-16
字号: + - 14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主治医师 朱晓晨

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血管健康的关注,倡导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让血管努力保持“年轻又通畅”!

一、血管健康,生命长青

血管就像身体的“高速公路”,一旦堵塞(如血栓、脑梗死)或“塌方”(如脑出血),后果很严重!而脑梗、脑出血、血源性痴呆、脑萎缩等多种疾病,都和血管老化(动脉硬化)相关。

现代医学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是“血管杀手”。

传统医学说:气血瘀滞、痰浊内阻是血管堵塞的根源。

二、中西医结合护血管

1.饮食:吃出“清透”血管

现代医学建议:

·少油少盐,多吃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深海鱼(富含Omega-3)、优质坚果,而富含花青素水果(如蓝莓、桑葚、杨梅)也可以起到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的作用。

传统医学妙招:

·山楂陈皮茶:山楂 + 陈皮,泡水代茶饮,能活血消脂,适合血脂高的人。

黑木耳红枣汤:黑木耳(活血化瘀)+ 红枣(补血),煮汤喝,可辅助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免疫力,预防动脉硬化。

2.运动:动则气血通

现代医学建议:

·每天快走30分钟,或选择游泳、瑜伽、普拉提等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

传统医学妙招:

·敦踵法(踮脚):每天踮脚尖50次,刺激脚底穴位,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八段锦:通过舒展肢体、牵拉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尤其“双手托天理三焦”一式,能舒经活络,调和全身气血。

3.泡脚:睡前“血管SPA”

中医认为“脚是第二心脏”,泡脚能温通经脉。

·基础方:生姜、艾叶,煮水泡脚(高血压患者水温不宜过高)。

·瘀血体质(舌暗、易痛):加红花、大血藤、川芎。

·痰湿体质(肥胖、舌苔厚):加花椒、益母草、白芷。

4. 自我按摩:每天5分钟,血管更轻松

中医按摩能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推荐几个简单有效的穴位:

①百会穴(头顶正中央)

作用:调节血压,缓解头晕、头痛。

按法:用中指轻轻按揉1-2分钟,顺时针30圈,逆时针30圈。

②风池穴(后颈发际两侧凹陷处)

作用:改善脑供血,预防颈椎病引起的头晕。

按法:双手拇指按压,稍用力揉按1-2分钟,有酸胀感为宜。

③内关穴(手腕横纹上3横指,两筋之间)

作用:调节心率,缓解胸闷、心慌。

按法:拇指按压,配合深呼吸,每次1-2分钟。

④足三里(膝盖下4横指,胫骨外侧)

作用:增强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

按法:拇指或食指用力按压,有酸胀感时保持30秒,重复3次。

⑤太冲穴(脚背大趾与二趾交界凹陷处)

作用:疏肝理气,降血压,缓解情绪紧张。

按法:拇指按压,向脚趾方向推揉1-2分钟。

小技巧:按摩时配合温热掌心搓揉穴位,效果更好!

5.情绪:别让血管“生气”

长期压力大、爱发火,血管会“紧绷”!

现代医学建议:深呼吸、正念冥想。

传统医学妙招:

·玫瑰花代茶饮:疏肝解郁,适合焦虑、失眠的人。

·菊花决明子茶饮:菊花+决明子,清肝降火。(虚寒体质患者不宜)

·按揉太冲穴(脚背大趾与二趾交界处),能降肝火、稳血压。

如果您突然出现:突然头晕、手脚麻木、口舌歪斜、言语含糊、单侧肢体乏力(“120”法则、需警惕脑梗);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警惕脑出血) ——立即就医!时间就是大脑!

三、总结:护血管“三字经”:

吃清淡,动起来,泡泡脚,少熬夜,心态好!

血管健康日,别忘了提醒家人要勤测血压、血脂、血糖,健康从“管好血管”开始!

相关科室 |

脑病二科

脑病二科

东方医院脑病二科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痴呆、焦虑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