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科领航·眼科】跟师感悟:眼中有五脏,韦氏眼科对五轮学说的传承与验证
为传承岐黄薪火,弘扬中医智慧,即日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将陆续推出【铭科领航·眼科】系列内容。
韦企平教授及其团队深耕中医眼科领域,精研韦氏眼科世家医术与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以40余年临床经验与创新理论,守护万千患者的视觉健康。
本系列将汇集韦企平教授及其团队提炼的视神经疾病、黄斑病变等诊疗科普知识,以及青年医者的跟师传承心得,记录针药结合的临床突破之路。

在中医眼科辨证理论体系中,五轮学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五轮学说源于《内经》,是阐述五轮的形成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为五轮学说奠定了基础。后代医家在此论述的基础上发展出五轮,分属于五脏,借以说明眼的解剖与生理、病理,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即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为: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睛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瞳神属水,称为“水轮”,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神;白睛属肺,称为“气轮”,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因此,观察眼部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脏腑的病变,对眼科和内科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轮学说自诞生以后,历代医家就对其意义褒贬不一。因此,如何验证五轮学说的科学性、实用性,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代医家正为此不断努力,韦氏眼科在“通过对比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以验证五轮学说肾主瞳神的理论”等多个研究中,证实了五轮学说的理论。另如陈达夫的“肉眼组织与脏腑经络相属”的学说,黎家玉的“眼底望诊结合辨证论治的初步体会”,以及近年出版的《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辨眼内病症”部分,这些都对眼底疾病与五轮辨证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前关于五轮学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五轮学说为基础,进行新的辨证分型与治疗;另一方面着重瞳神与五脏六腑进行研究。韦氏眼科在五轮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四诊八纲,提出五轮八廓学说,是以五轮学说理论为基础的发展与创新。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50067